新橋辦事處人大工委:荒山種下“共富果”,履職閉環促振興
春夏時節,新橋辦事處新建村朱沖山場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景象,60余畝坡地上,新植的碧根果木錯落有致,村民們正有序開展培土養護作業。這片曾經的荒廢山場,如今正煥發出蓬勃生機,成為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的“希望山”,見證著工礦依賴型經濟向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積極探索,也見證了轄區人大代表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。
深入調研破瓶頸,資源盤活拓新局
“我們村農業產業基礎比較薄弱,村集體對轄區工礦企業依賴比較大,但企業效益波動大,村集體經濟發展也一樣不穩。”新建村黨支部書記坦言。為實現產業破局,新橋辦事處人大工委主動扛起責任,組建專項調研組深入山場、走訪農戶,系統梳理村域資源稟賦。調研組發現朱沖山場千余噸超齡杉木長期閑置,隨即形成建議: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開拍賣存量資源,騰出空間發展高效農業。在人大代表的全程監督下,該批杉木以每噸505元的價格成功競拍,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。該筆資金不緩解了村財政壓力,更為產業轉型注入首筆啟動資金,有效提振了干部群眾發展信心。
精準施策促轉型,產業發展換新機
“資產盤活只是起點,產業選擇才是關鍵。”新橋辦事處人大工委負責人介紹。為確保項目科學性,代表們兵分兩路:請教農業專家,對山場土壤、氣候條件等進行分析,評估種植可行性;組織辦村兩級干部赴周邊鄉鎮、村考察學習,系統比選中草藥、經果林等項目的市場前景。經綜合論證,最終選定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的碧根果作為主導產業。
項目實施過程中,代表們帶頭號召村民、干部職工組建志愿服務隊,完成了首期60畝示范林種植。
長效護航謀發展,增收賦能啟新篇
“村民富才是真的富,我們最終目的是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”。這是轄區人大代表的初衷。為了鼓勵村民加入,代表們走隊入戶,了解村民想法、聽取居民意見,創新建立了“雙免一包”機制(村集體免費平整土地、免費提供果苗,掛果后統一包銷),徹底消除了農戶后顧之憂。在代表們的示范帶動下,50余戶村民主動加入,新增種植面積100余畝,為形成連片發展的產業格局打下基礎。
為有效提高土地效率,新橋辦事處人大工委組織開展“調研新建村碧根果種植項目,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出謀劃策”專題調研活動,調研組建議延伸發展林下經濟、休閑觀光等復合業態,打造“種植—加工—旅游”三產融合的產業鏈條。目前該項目已納入村集體經濟發展五年規劃,預計掛果期后,畝均產量約為120公斤,年增村集體經濟收入超40萬元。
從資源閑置到產業破局,新建村的蛻變,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。在人大代表的持續助推下,這片希望山場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豐碩果實。(詹萍)